行業新聞
中國造,想說愛你不容易
發布日期:2016-01-07 瀏覽次數: 文章來源:銳石公司
導讀: 根據巴曙松教授2015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的工業的增加值非常的疲弱,制造業看起來不是很好。 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核心就是
根據巴曙松教授2015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的“工業的增加值非常的疲弱,制造業看起來不是很好。”
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核心就是構建產業新的體系,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而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等都是當下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中國制造業再次站在改革創新的風口之上,實體經濟該何去何從?眾企業如何做才能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金融、互聯網和制造業之間纏綿的關系又該如何處理?
2000年初,成龍著中山裝耍太極的形象伴隨著“好空調 格力造”廣告傳遍街頭巷尾,一時讓格力空調家喻戶曉。
今年9月,在中國制造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品牌在行動”新聞發布會上,格力新口號“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又一次風靡網絡,簡單八個字,不僅喊出了眾多企業家的心聲,引起了男女老少的共鳴,更使得中國工業精神再一次得到凝聚與升華。
2015年11月23日,在寧波“2015年中國中小企業全球發展論壇”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再次發聲,強調中國制造與中國品牌的力量。 “別人說馬桶蓋到國外買,但是全世界要買最好的空調,一定是在中國,而且是在格力。”談起格力,她自信滿滿,臺風十足。同時她提到,“我們中國一個格力是不行的。需要無數個品牌走向世界,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我們中國品牌的一種力量。”
將“中國制造2025”進行到底
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如何愛?憑什么愛?關鍵還要在“中國造”上面下功夫。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
要想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另外,國際上各國對制造業的競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13年,德國率先推出“工業4.0”戰略,希望以信息物理系統為基礎,在生產系統及過程中形成“智能工廠”,在生產物流管理上實現“智能生產”,整合物流資源上實現“智能物流”。
在美國,“工業4.0”更多被“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所取代,但目標一致,利用美國強大的互聯網技術激活傳統制造業,將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保持美國的長期競爭力。
《中國制造2025》作為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不僅順應了現代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趨勢,同時也標志著中國正從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這一概念自2014年12月首次提出就十分引人注目。今年3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中國制造 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歡迎各國企業積極參與,利用國際產能合作等機會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希望有關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倡導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共同反對保護主義。中外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有利于雙方,也有利于世界。
5月8日,該規劃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并由國務院公開公布。
“中國制造”已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這也明確了《中國制造2025》是戰略,不是概念。隨著《中國制造2025》加快推進與實施,中國制造業將實現進一步升級。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只有加快步伐,將中國制造2015進行到底才是王道。
從加工到品牌化,核心技術是關鍵
“當初靠低價競爭的公司基本都倒下,而堅持做品牌的活了下來。大牌越混越好,小牌飯也沒得吃。”一位在服裝業摸爬滾打30幾年的企業老總這樣總結。
2015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量達到900多億。截至10月31日的數據顯示,德國麥德龍、美國Costco、泰國Nittaya、日本Laox、Kirindo、韓國Gmarket等海外商家,德國愛他美、日本花王、美國Kirkland、澳大利亞Swisse等海外品牌輕松躋身千萬成交俱樂部。
而阿里巴巴從淘寶到天貓的轉型,正是拋棄當初淘寶魚龍混雜,走向一條品牌路徑。
關于品牌,“中國需要蘋果,而不是富士康”類似的呼吁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實際上,像勞動密集代加工企業在越來越高昂的人力成本面前漸漸式微,漸漸面臨困境。
《經濟學人》雜志撰文稱,隨著蘋果公司降低對富士康的依賴,富士康也開始著眼其他業務,希望主動實現去蘋果化。然而,該公司在這一過程中采取的措施卻令人喜憂參半。有報道顯示,在制造業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關于手機代工行業企業停產、倒閉的消息即不絕于耳。到底是什么催生了代工企業倒閉潮? 又該拿什么拯救這股倒閉潮?
據互聯網消費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2015年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手機市場上參與競爭的本土廠商數量減少,從原來的80家以上減至僅有59家,而2015年這個數量還將繼續減少。電子代工產業歷經幾十年發展,但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利潤微薄,還要完全依賴單一的客戶。
手機行業的主流趨勢是蘋果、華為、小米、三星等品牌,雜牌機和中低端手機的生存空間漸漸被蠶食。“現在你在商場哪里還看得到山寨機、雜牌機,幾乎都沒有了。”某手機銷售表示。
向來和小米杠上了的董明珠也毫不客氣地調侃小米為“小偷”,指責其在營銷上專營取巧,核心技術上沒有貢獻。董明珠認為,“中國制造”,核心技術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企業才有底氣,國家才有尊嚴。一個企業家,心中必須裝著國家的尊嚴,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曾有一個經銷商問她,“能不能把空調拿到泰國生產?因為如果是在泰國生產的,他們賣的時候,這個宣傳或者是推廣的這種難度會小很多,也就是消費者就愿意接受泰國制造。”當時董明珠飽含疑惑,卻又十分堅定:“我覺得就怪了,中國制造難道就不行嗎?那既然別人不了解,我們更應該堅持中國制造。用我們的產品質量,總有一天來改變他們,用我們的技術來改變他們,我覺得中國的品牌影響力會逐年逐年地上升,這就是我們改變了別人,我們給別人帶去的是享受,是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不是逐利而行。”
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核心就是構建產業新的體系,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而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等都是當下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中國制造業再次站在改革創新的風口之上,實體經濟該何去何從?眾企業如何做才能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金融、互聯網和制造業之間纏綿的關系又該如何處理?
2000年初,成龍著中山裝耍太極的形象伴隨著“好空調 格力造”廣告傳遍街頭巷尾,一時讓格力空調家喻戶曉。
今年9月,在中國制造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品牌在行動”新聞發布會上,格力新口號“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又一次風靡網絡,簡單八個字,不僅喊出了眾多企業家的心聲,引起了男女老少的共鳴,更使得中國工業精神再一次得到凝聚與升華。
2015年11月23日,在寧波“2015年中國中小企業全球發展論壇”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再次發聲,強調中國制造與中國品牌的力量。 “別人說馬桶蓋到國外買,但是全世界要買最好的空調,一定是在中國,而且是在格力。”談起格力,她自信滿滿,臺風十足。同時她提到,“我們中國一個格力是不行的。需要無數個品牌走向世界,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我們中國品牌的一種力量。”
將“中國制造2025”進行到底
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如何愛?憑什么愛?關鍵還要在“中國造”上面下功夫。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
要想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另外,國際上各國對制造業的競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13年,德國率先推出“工業4.0”戰略,希望以信息物理系統為基礎,在生產系統及過程中形成“智能工廠”,在生產物流管理上實現“智能生產”,整合物流資源上實現“智能物流”。
在美國,“工業4.0”更多被“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所取代,但目標一致,利用美國強大的互聯網技術激活傳統制造業,將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保持美國的長期競爭力。
《中國制造2025》作為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不僅順應了現代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趨勢,同時也標志著中國正從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這一概念自2014年12月首次提出就十分引人注目。今年3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中國制造 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歡迎各國企業積極參與,利用國際產能合作等機會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希望有關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倡導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共同反對保護主義。中外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有利于雙方,也有利于世界。
5月8日,該規劃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并由國務院公開公布。
“中國制造”已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這也明確了《中國制造2025》是戰略,不是概念。隨著《中國制造2025》加快推進與實施,中國制造業將實現進一步升級。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只有加快步伐,將中國制造2015進行到底才是王道。
從加工到品牌化,核心技術是關鍵
“當初靠低價競爭的公司基本都倒下,而堅持做品牌的活了下來。大牌越混越好,小牌飯也沒得吃。”一位在服裝業摸爬滾打30幾年的企業老總這樣總結。
2015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量達到900多億。截至10月31日的數據顯示,德國麥德龍、美國Costco、泰國Nittaya、日本Laox、Kirindo、韓國Gmarket等海外商家,德國愛他美、日本花王、美國Kirkland、澳大利亞Swisse等海外品牌輕松躋身千萬成交俱樂部。
而阿里巴巴從淘寶到天貓的轉型,正是拋棄當初淘寶魚龍混雜,走向一條品牌路徑。
關于品牌,“中國需要蘋果,而不是富士康”類似的呼吁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實際上,像勞動密集代加工企業在越來越高昂的人力成本面前漸漸式微,漸漸面臨困境。
《經濟學人》雜志撰文稱,隨著蘋果公司降低對富士康的依賴,富士康也開始著眼其他業務,希望主動實現去蘋果化。然而,該公司在這一過程中采取的措施卻令人喜憂參半。有報道顯示,在制造業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關于手機代工行業企業停產、倒閉的消息即不絕于耳。到底是什么催生了代工企業倒閉潮? 又該拿什么拯救這股倒閉潮?
據互聯網消費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2015年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手機市場上參與競爭的本土廠商數量減少,從原來的80家以上減至僅有59家,而2015年這個數量還將繼續減少。電子代工產業歷經幾十年發展,但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利潤微薄,還要完全依賴單一的客戶。
手機行業的主流趨勢是蘋果、華為、小米、三星等品牌,雜牌機和中低端手機的生存空間漸漸被蠶食。“現在你在商場哪里還看得到山寨機、雜牌機,幾乎都沒有了。”某手機銷售表示。
向來和小米杠上了的董明珠也毫不客氣地調侃小米為“小偷”,指責其在營銷上專營取巧,核心技術上沒有貢獻。董明珠認為,“中國制造”,核心技術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企業才有底氣,國家才有尊嚴。一個企業家,心中必須裝著國家的尊嚴,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曾有一個經銷商問她,“能不能把空調拿到泰國生產?因為如果是在泰國生產的,他們賣的時候,這個宣傳或者是推廣的這種難度會小很多,也就是消費者就愿意接受泰國制造。”當時董明珠飽含疑惑,卻又十分堅定:“我覺得就怪了,中國制造難道就不行嗎?那既然別人不了解,我們更應該堅持中國制造。用我們的產品質量,總有一天來改變他們,用我們的技術來改變他們,我覺得中國的品牌影響力會逐年逐年地上升,這就是我們改變了別人,我們給別人帶去的是享受,是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不是逐利而行。”
相關閱讀
- 02-0411月份中下旬開始,白剛玉原料氧化鋁粉價格基本持續維穩
- 02-22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耐火材料制造新通知
- 11-30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砂輪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12月1日起
- 06-17傾倒爐棕剛玉價格已經非常接近固定爐
- 12-2180后一年找到8顆金剛石
- 04-16納米金剛石薄膜應用開辟新道路
- 12-18武陟縣磨料磨具等四大產業園區加速提質轉型
- 06-15銳石白剛玉價格依舊堅挺